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沪的美颜模式——京沪项目生态环保纪实
发布时间:2020.11.23    阅读数:51

江淮大地,洪泽湖畔。在中交三公局二公司参建的京沪高速改扩建施工现场,中交建设者秉承“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施工理念,正在打造一条民生高速、致富高速、生态高速。

顶层设计 绘就生态保护蓝图

初冬的淮安,林木金黄,碧波荡漾,远处的冬小麦更像是刚苏醒一般,舒展着懒腰,在阳光下茁壮的成长。

淮安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同时也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独特的自然地貌和优越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野生保护动物驻足。

如何将一条长达12千米改扩建高速公路轻轻穿插在生态敏感区,尽量减少对已建道路的影响以及对周边林区和野生动物的打扰,成为摆在项目建设者的首道难题。

项目建设,规划先行。在京沪项目入场之初,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作为硬杠杆,通过节约利用土地,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打造一条生态文明和自然生长之路。

为此,项目建设者从小处着手,推敲细化方案。为了降低改造路面土质的扬尘问题,项目创新设计了全封闭式石灰消解大棚,将使用石灰改良的土质放在石灰降解池内进行降解,而后才投入使用,经过降解的土质不仅提高了施工的质量,而且还极大消除了传统土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扬尘污染。

此外,项目还在集约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不但将项目三场统一建立一个园区内,节约利用土地,而且对拌合站、钢筋厂、石灰消解大棚都采取了全封闭设计,避免违规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项目还集中收取棚内污染气体,进行喷淋降尘,消化分解,再统一排放,极大的提升了工程的环保质量。

精雕细琢 筑牢绿色高速屏障

淮安市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共有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的9条主要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是典型的“平原水乡”。

作为有着11座桥梁的大工程,京沪项目有多座桥梁跨越淮安水系,其中不乏像革新河这样重要支流。

桥下千年河,桥上百年路。在大桥施工过程中,桥墩基础开挖和钻孔产生的弃土及泥浆若处理不当,有可能抬高湖底,污染水体,尤其是水中施工产生的淤泥、弃渣直接排入湖区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

为避免这种破坏湖区水文生态的不文明施工行为,项目部特别设计了泥浆池,将在河湖周围扩建开挖产生的废水统一收集到泥浆池进行处理。

“设计泥浆池虽然会产生额外的费用,但守护一泓碧水,幸福一方百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项目建设始终贯彻的理念。”项目党支部书记付彬说道。

在施工组织上,水泥搅拌桩原材料水泥入罐时,要利用“小池”过滤,以此减少扬尘污染。

科技赋能 人与自然完美交融

淮安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珍稀物种繁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5种以上,江苏省重点保护保护动物5种。

为减少施工对周边野生动物的影响,项目部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定,项目在主要施工点放置了扬尘噪音监测仪,实时监测施工点周边的生态环境动向,对在各工点作业的车辆以及机械设备都安装了降噪器,以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所形成的噪音污染。

由于考虑到野生动物都是夜间觅食,为了减少灯光、噪音对其的影响,项目部安排各工区合理安排各项工序,尽量避免在凌晨的施工,对于可能造成污染的工序,要经过项目认真论证、改良,确保对周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的污染的情况下才能投入生产。

通过土地整治、绿化防护等多种手段,项目建设者不断织密防护网络,呵护人与湖区鸟类、鱼类共同的家园。

心有所向,方能行远。

三公局的建设者始终坚持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施工理念,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为奋力谱写江苏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