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乌兰特前旗,晴空万里,群山环绕,远处横卧在草原的乌梁素海,与之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内蒙古大草原上所独有的风景。
然而这眼前的一切在2018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彼时的乌梁素海及其周边草原、矿山因过度放牧和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土地荒漠化,乌梁素海也曾一度遭遇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湖内淤积严重。中交三公局以乌梁素海污染治理作为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通过疏浚,草树种植以及污水净化等多种技术举措,抢抓“三年攻坚行动”机遇,加大乌梁素海及其周边区域的林草山川治理,成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引水增土 开启荒漠地区植树种草新模式
“辛苦种植的红柳又废了。”工段长徐政不停的叹气。原来为了治理当地的荒漠化,项目上选取了红柳为重点树种,但是令建设者失望的是,新种植的红柳没有一颗成活的,原来当地不仅是缺水,而且土地盐碱程度过高,病虫害又多,所以看似成活率很高的树种却不能成活,这可该怎么办?
徐政不停的思考,有一天,他看到当地农民在地里不停的浇水漫灌土地受到了启发,原来当地农民用水大面积浇灌土地,并不只是单纯的浇水,而是为了用水将土地中的盐碱成分下沉,提高作物的成活率。
可是在乌兰特前旗水资源是非常短缺的,倘若荒漠地区进行大面积浇水漫灌降盐碱是不可行的,徐政初步设定将水由车托运,以滴管形式降盐碱成分,徐政把自己的想法与林草专家进行探讨,大家一直认为虽然滴管能降低盐碱,但是仅仅这样提高成活率还是十分有限的,他们一致商讨将当地一些盐碱度较低的土壤,倾盖在原地上再用滴灌降盐碱,又选取了耐盐碱程度高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结合当地天牛、黄鼠(主要病虫害)的生活规律,进行捕杀,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林草的成活率。
优化疏浚施工 为乌梁素海活血化瘀
疏浚铰刀从1小时需要清理两次到1天清理两次,看似仅仅翻倍的数字增加,给没有借鉴、没有参考、全靠自主开发的项目技术人员带来的是几何级增长的研制难度。“难,苦,压力大。”提起那段日子,参与疏浚铰刀改造的乌梁素海樊振华副经理难忘其中“煎熬”。“尤其是在面对乌梁素海满湖的芦苇根系及其繁多,也极容易让铰刀卡壳,加之还要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需要对这艘荷兰疏浚船的管道重新设计改造。”经过多番尝试项目人员会同技术专家终于从改变铰刀的布局方式上改变以往铰刀经常卡壳的情况。
作为疏浚铰刀改造工作负责人,主持乌梁素海疏浚清淤工作的项目副经理樊振华说,“虽然10多年的施工实践和磨炼让我对这项任务是有信心的,但是其难度之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因为疏浚是我们很少接触的。”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疏浚工作,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然而越怕什么越来什么,铰刀改造前数次都失败了。打击太大了。”樊振华形容当时的心情几乎就像快断开的铰刀似的,快绷不住了。
“铰刀改造不好,一天就只能干半天的活,影响整个乌梁素海的整治进程,我的心里又堵又沉。”通过对铰刀头的多番考量,樊振华终于找到了卡壳根本原因,那是因为刀头的排布方式以及与中间管道的衔接处出现了问题。
“随后,我到现场待了数周,每天就守在疏浚船旁,并请专家分拨来回看。”不信邪的老樊最终带领疏浚团队改制铰刀成功,而这也让疏浚船只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在芦苇荡作业。此外,项目上除了引进疏浚船只,还引进了一批水陆两用挖掘机,完成河道的清淤工作,极大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植菌治污 创新治污新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乌梁素海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污水排入乌梁素海,同时乌梁素海流域农业发展,伴随的则是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很大一部分随着农田排水进入乌梁素海。因此要根治乌梁素海流域的水质,必须从两个方面抓起:一是治理尚未排出的废水,二是净化已遭污染的乌梁素海。
在处理未经排放的废水方面:项目上在附近的村落逐一布设管线,收集废水,利用抽水设备将废水送至项目设置的污水处理站,然后再将废水分别注入到缺氧池、耗氧池、厌氧池最后经过MBR膜反应池进行降解处理。最后经过取样检测,合格后将水运用到当地的农作物以及其他植被的浇灌,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污染还节省了水源。
在整治乌梁素海水质方面,除了进行清淤疏浚工作,项目上还对其水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培养微生物菌体对已经污染的水质进行净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项目部的努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清晰修复脉络已现,从前乌梁素海中,黑、臭、窄的河道消失了,周边的矿山也换了新颜,在这一片绿水青山之上,一条新的生态景观廊道正在形成,内蒙古草原上“明珠”乌兰特前旗再次焕发绿色生机,记忆中的乌梁素海重回人们的视野变成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