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扎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人
发布时间:2020.8.11    阅读数:63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漫漫黄沙中,一条崭新的公路正顽强地向前延伸。由中交三公局建造的新疆S254尉且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建里程最长、流动沙丘移动最频繁的沙漠公路,路线全长333Km。沙漠腹地无水、无电、无信号、无生命痕迹,时常面临沙暴,施工环境恶劣;项目现场高大沙垅多,丘间盘地长,施工难度较大。

新疆S254尉犁至且末公路的建设,将使且末至库尔勒的总里程缩短约280千米,行车时间从12小时缩短到6小时,连接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民族,有效改善当地群众出行距离长、生活成本大、农产品销售难的状况,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新疆S254尉犁至且末公路的修建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翘首以盼,经常会到项目部询问施工进程。20178月,中交三公局建设者进场施工以来,项目部多次与且末县人民政府、塔提让镇人民政府一同开展篮球赛、联谊、防洪演练等企地共建活动,建立起浓厚的情谊

维族员工阿里木江对这份情谊感触颇深。进场之初,项目多次与且末县人民政府、塔提让镇人民政府对接脱贫攻坚工作,实时了解所在村的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在与县、镇两级政府地对接沟通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帮助且末县维吾尔族老乡到工地务工就业,就近吸收当地贫困户家庭11人到项目做门卫、试验工。阿里木江便是其中一员。

来,吃烤馕喽!傍晚时分,乌尉项目内总能听见阿里木江的吆喝声。阿里木江家庭困难,身边有两个小孩儿要照顾,棉花盛开时,忙得晕头转向,但却收益甚微。来项目当门卫后,项目员工会在空闲时间帮忙照顾两个小朋友,收获季节,也会三五成群的前去帮忙。阿里木江心存感激,便常常烤馕分享给大家。

两年多来,项目招聘当地居民到工地铺编织布、踩草方格、做芦苇沙帐,至今已安排就业500多人次;施工中用政府扶贫车队进行筑路材料运输,让贫困户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截至目前已有214部扶贫车辆投入运输,同时优先租赁当地社会施工设备53台。除此之外,项目通过调研慰问、收棉花、微信宣传代销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当地重点贫困户,不仅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还缓解了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压力,也提高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

三公局建设者就如同沙漠中的胡杨一般,为我们带来了希望。闲暇时,阿里木江会邀请项目同事来家中做客。饭桌上,他一次又一次的感谢三公局建设者的帮助。

胡杨是新疆最古老的树种,又称“沙漠英雄树”。乌尉项目施工沿线穿过一片胡杨林,项目施工之初,便将其定为“重点保护对象”。人们赞美胡杨,不仅因为其风姿,更因为胡杨生命力中蕴含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任凭沙暴肆虐、干旱和盐碱侵蚀,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发扬胡杨精神不是一句空话,也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过时,会在特殊环境下显示出不同层面的价值。“平凡即伟大,来到这个地方会感受到人有多渺小。”项目经理王云飞感慨道,胡杨精神育人,就要艰苦奋斗,励精图治。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无水、无电、无信号、无生命痕迹,加之高温缺水,每一次进场施工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在进行施工前,除去检查施工仪器等常规步骤外,我们要进行一些防晒措施,以防晒伤,每个人都要携带卫星电话,方便联络,还需要查看车辆情况,因为车是在沙漠中唯一的交通工具,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测量队长谭陈郑重的说着。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繁重的施工任务,测量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走于沙漠荒原,“饿了会在车里或路边草草的吃一顿自己带的干粮,水要省着喝,因为在沙漠中,所以更为珍贵。”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乌尉项目建设者如同胡杨一般扎根边疆,滋兰树蕙、砥砺耕耘。

“在当地政府及居民眼里,我们是一只能打硬仗的正规军、能尊重老百姓路地和谐的优秀团队、保护胡杨爱护环境的模范典型。”新疆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是第三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公路。建成后,将环状路网结构优化为网状,有助于改善南疆百姓出行条件,推动当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