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曾是中国人数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小到家庭木器铁器,大到国家堤堰渠坝,未见何处可离工匠。工匠,以精湛技艺亲手为中国传统生活打下底色、为中国传统文化打上烙印。
而今,伴随着科技发展、工业进步,工匠在机械轰鸣声中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他们代表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却永不过时,依然可以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贵州凯都项目,就有这么一群工匠,他们精益求精,不断推进落实精细化管理。他们以“精品工程”作为项目建设方向,以“精通技能”作为职工培养目标,以“精密管理”作为项目管理宗旨,“三精”相辅相承,提品质、增效益,最终在贵州市场为中交三公局品牌增光添彩。
精准控制,精益求精建精品工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凯都项目从项目成立伊始就制定了获得中交三公局优质工程,争创中国交建优质工程的创优目标。项目领导班子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号召全体职工发挥“工匠精神”,集智集力,精益求精。而对沥青路面温度的“精准控制”就是“精”内涵的具体体现。
凯都快速路作为贵州省首条沥青上面层大面积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的快速路项目,对路面质量要求极为严格。而沥青玛蹄脂上面层施工对温度控制要求很高,并且贵州地区气候多变,对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更是难上加难。为此,经过多方考察,凯都项目在沥青拌和楼引进安装了DTU数据采集装置,实时监测拌合过程的计量、配合比、时间、温度等各项数据,对偏差进行自动调整。在现场引入信息化辅助管控系统,在沥青摊铺碾压设备上加装GPS及红外测温装置,实时监测摊铺、碾压过程中的温度和碾压遍数,为现场人员提供直观准确的实时参数,有力的保证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精通技能,党建助力抓人才培育
初夏时节的夜晚,蛙鸣声不绝,而凯都三分部大会议室里也如窗外一片如火的景象。原来是经营部主持的名为“以测算级配、水稳的成本为例,培养‘四会’能力”的实操课,吸引了项目各部门感兴趣的青年职工前来学习。只见与会众人一会儿在纸上埋头苦算,一会儿又畅所欲言讨论水稳施工中降低成本的想法,最后还有老员工上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与技能,整个授课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这种活动,主要是通过各个部门的交流学习,先进带领后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培养职工 ‘会想、会算,会干、会管’的‘四会’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技能,不仅得会,还得精通,进而达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的目的。”活动组织者凯都三分部党支部书记许小东笑着说道。
这是凯都项目推动落实精细化管理举措的第二个“精”,精通技能。通过以 “党建+”平台为依托,联合项目各部门针对生产急需课题实施现场教学,同时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分层次、分等级、分岗位的技能培训,通过“学-练-考-评”的闭环管控,着力培养和成就“转岗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和“一岗精、二岗通、三岗会”的复合型岗位优秀人才。
精密管理,品质工程落地生根
不“精通”就谈不上“精密”,也就出不了“精品”,精密管理作为项目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精品工程”的重要保障。凯都项目以“品质工程”建设为引领,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着力强化基层基础,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着力常态长效化对生产经营重要环节实行精密管控,全面提升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益,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圆满完成了局和公司制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
精细化管理,是精与细的结合,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聚沙成塔,众志成城才能谱写光辉序章。正如凯都项目的建设者们,他们以“术”体现的“精”与“细”,以“道”体现的“责任”与“担当”,这才是散发着浓郁传统色彩“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