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等你来打卡
发布时间:2022/5/11    阅读数:57

     

《交通建设报》第614期刊登了该篇报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景区的春意却正浓,迸发着勃勃生机。一艘艘快艇穿行于碧波湖面,欢声笑语久久不散。“快看,那是疣鼻天鹅吧!”有人问道。

 

 

       同一片湖区,过去的乌梁素海富营养化严重超标,漂浮着大片黄藻、白沫的湖水让人观之痛心。作为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保护对维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黄河水质和度汛安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治理迫在眉睫。

 

       三公局乌梁素海流域治理项目要对流域内农田、湿地、湖水生态要素进行全方位修复治理。“乌梁素海主要补给水源是灌溉退水、雨水、山洪和地下水,经年累月的沉淀,灌区退水中的营养盐蓄存在底泥,形成了难以降解的内源污染物,使其演变成富营养化草型湖泊。”项目总工杨波解释道:“要想水清岸绿,底泥的生态治理最为关键。”

       因地制宜,项目团队选用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在基本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在水体底部进行微生物修复,在湖区内开辟了两个作业区,分别采用酵素修复技术和土著生物驯化技术净化底泥。杨波介绍道,“虽然这两种技术开展过程不尽相同,但原理是相通的,类似于给功能紊乱的肠道补充有益菌群,重新构建一个可主动循环的水体环境。”项目技术员冯宏焱一边操作菌床一体式装置一边说:“一部分作业区的泥水被输送进装置,通过多级微生物酵素催化处理罐。过程中我们会向罐体中投入酵素,催化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并抑制有害菌繁殖,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同时,项目在作业区采集筛选本土微生物菌种,予以扩培后投放,进入水体的微生物经过释放、增殖,覆载在底泥表层并扩散至内部,深度修复底泥环境。

 

       微生物修复工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冯宏焱发现湖区沉水植被更多了,这可急坏了大伙。“底泥治理刚见起色,水草又来‘捣乱’,想想头都大。”杨波再次回到作业区查看水样,湖面上捕鱼的水鸟给他带来了灵感,“食物链!食物链可以让水草减量。”在充分考虑乌梁素海气候水文特征后,项目选用对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净化作用的轮藻、狐尾藻和金鱼藻等品种进行栽植,通过多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控制沉水植被的生长状态,防止单一物种疯长,同时投放河蚌等当地底栖动物以及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加速物质循环,打造高效自净化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环境。

 

       如今,两个作业区成功完成它们的使命,乌梁素海整体水质达到V类,部分地区达到IV类标准,流域内新增湿地面积10万亩。水质的改善吸引了大量鸟类驻足,每年约有600万只野生禽类前来湿地栖息繁殖,疣鼻天鹅从2000年的2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近千只,“塞外明珠”的美景重现。

       从被预言即将消失,到现在焕然新生,乌梁素海的候鸟又飞回来了,在此停歇觅食,形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独特景观。景区周边居民激动地说:“这就是我小时候的乌梁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