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这个设计方案符合我们的预算,可以落地了。”2017年4月,经过半年多对设计图纸的优化和预算方案的完善工作,凯都项目终于正式进入施工阶段,而说话的正是项目总经济师沈俊。
作为财政大管家的沈俊,总是斡旋于业主、施工队伍、设计院间,看起来可能有点“抠门”,但为提升企业效益,打响三公局品牌做出的贡献却也是有目共睹的。
凯都项目是沈俊作为项目经营负责人管理的第一个投资PPP项目,从未有过此类项目经验的他从一开始就知道难题不小,但他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对工作投入极大热情。在项目开工前的大半年里,沈俊专注于经营策划工作,认真分析研判项目施工预算,积极同设计院沟通协商,将原预算中的土石比例、控制爆破和挖淤换填数量、调整材料运距等进行优化调整,并将弃土场、便道、临时电力线路等加入预算,做大了投资额蛋糕,增加建安费1.2亿元;沈俊说:“为降低项目审计风险,我们逐项对预算定额的套用进行梳理,修改和调整了原先预算中的错项、漏项以及信息价、定额套用错误等审计高风险项。”
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沈俊做得很充足。他结合工程实际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项目劳务成本、物资设备成本等进行了详细策划。“劳务分包模式和物资供应方式是决定项目经营效果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能随便拍板决定。”沈俊综合考量合作方的选择及过程管理等多方面,在分包成本、物资采购价格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拿出了科学的方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沈俊为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三公局工程品质也下了很多苦功夫。项目施工过程中,他时刻注意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为提高项目经营效果,反复进行了多次技术经济分析对比,也拿出了很多颇有成效的方案。“我们把原计划位于K14处的2号混凝土拌合站拆分为两个分站,这样做既保证了项目施工生产要求,也节省了运输、罐车及燃油费用,节省成本约115万元;同时,在碎石场建设中,综合考虑场站拆征、生产能力和工期等多方面因素,取消建设3号碎石场,而是把2号扩建,帮助我们减少运输成本和征地面积,共节省800万元。通过提质增效实现了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沈俊如是说。
沈俊住在项目、吃在项目,把家安在项目,为了凯都项目的顺利竣工和企业的蒸蒸日上,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他是一名优秀的项目总经济师和中共党员,但却可能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因为和妻子一起奋战在一线,缺席了两个孩子的成长。小女儿第一次开口叫爸爸、第一次学会走路、大儿子第一次进入学校、孩子的种种成长,沈俊都无法亲身体会,这些都让他感到遗憾,但他不能放下手中的工作,火热的工地离不开他,沈俊只能抽出空来通过手机屏幕看看孩子们的笑脸,想象着项目完工后一家人团圆的画面。
但沈俊深知,凯都项目的竣工并不会是终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施工市场竞争中,要想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每个中交人无惧困难,敢于攻坚,时刻准备奔赴一线,为公司和集团的发展挥洒汗水。
几经风雨,几番磨练,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总经济师,沈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保持谦虚谨慎、认真务实、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个项目,扎根一线,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工程人投入企业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