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权威科研小组“人类世工作组”经投票表决,认可地球已进入崭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跋涉山川,踏遍平原,深潜海沟,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脚下的大地。中交三公局将征途延展至黔东南,铸就又一品质工程。
我国云贵高原片区分布着广泛且纷乱的喀斯特地貌,世所罕见。凯都项目正在这片峰谷纵横、沟壑交错的大地上,扭转道路崎岖、闭塞落后的过往。项目所承建的凯都快速通道采用双向十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凯麻新区至都匀经济开发区将畅通无阻。一条路,好事不止成双,凯都快速通道可谓“建一道而利全区”:短期看百姓出行便捷耗时短的优效最显著,长期看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红利将增益;就“点”看联通凯里、麻江、都匀区域一体化成“面”,就“线”看邻接厦蓉、兰海、沪昆高速高铁成“网”。
建设者如何成功地在喀斯特地貌这块破碎支离的“布”上穿针引线,织成网面,从设计阶段便细细考量。施工所处区域属于中低山构造溶蚀地貌,或是经受亿万年流水冲刷剥蚀的可溶性岩层,或是暗藏水分、流变性显著的软土,等高线的闭环在这里摩肩接踵。
凯都项目同设计院积极沟通,针对土质边坡增加护脚墙,高填路段采用衬砌拱边坡进行巩固,并运用高吨位压路机压实工艺,以此减少高填方路基沉降。深挖路段则采用锚杆框架梁以及植生板进行防护。在路基开挖过程中,建设者们时刻关注边坡的平整与顺直,及时跟进支护,保证边坡稳定。即使如此细致周全,建设者的心依旧忐忑,为此他们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监测路基边坡变形。
黔东南的雨水重塑了山川,溶蚀了大地,历经三个雨季之后,边坡却依旧“风雨不动安如山”。
凯都快速通道的路基填筑始终按照“三阶段、四区域、八流程”的作业程序施工,从施工准备贯穿至竣工验收,保障路基施工的规范化,但就在日复一日的标准化施工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项目结合工程实际,大力开展工艺工法“微创新”攻关行动,确保品质工程创建示范工作获得实效。水和石是工程的基本元素,在建设过程中会大量运用,因此,一处微小的改进,也会带来显著的成效。
凯都项目“微创新”中的“预制T梁智能化喷淋养护系统”和“石料传送皮带料斗装置”将水和石掌控得炉火纯青。
“预制T梁智能化喷淋养护系统”好比“开源节流”的养护管家——系统零部件及配套设施均可在一般的电器元件市场采购,维修及拆装简便无需专业的人士谓其“开源”,系统可全天候全自动运行而无需人工大范围高强度操作,安装成本大幅降低且可循环使用谓其“节流”,所喷出的水呈均匀气雾状,喷嘴也可伸缩与旋转,杜绝喷淋盲区,这位养护管家毫不逊色。“石料传送带料斗装置”则简化了石料装车过程。传统石料场生产过程中,砂石经传送带直接洒落成堆,再经由装载机重复循环二次装车。凯都项目在传送带尾端增置收集箱,由立柱支撑使其高于运输车辆。车辆只需行驶至下方,石料就可通过收集箱底板的卸料口一涌而下装入车内,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人类世”的提出,也意味着在人与环境这一课题下,我们将愈发清醒,引导自身改造自然的行为。项目喷淋装置供水部分源自雨水,料斗装置也降低了扬尘污染。凯都建设者小心翼翼地将“中交蓝”涂抹在绿色的黔东南。
在黔东南这片大地,凯都项目建设者埋头苦干,上演一番同气候、地貌的角逐,力创品质工程。毋庸置疑,中交三公局的能兵强将在与大地的博弈中毫不退缩。交融天下,建者无疆,我们的征途是万水千山。